国内相关卫生信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今天,你运动了吗?”这是一个值得全民回应的问题。体育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慢性病状况堪忧的今天,良好的运动习惯可谓是健康生活的一张“金名片”。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纲要》发布,全民健身“集结号”正式响起。

  慢性疾病当道,人人需要“运动处方”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感染性疾病已得到很好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恶性肿瘤等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在健康中国的“大健康”视野下,体育可以全周期、全人群保障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治疗疾病、加速康复的重要辅助手段。

  “体育运动是群体性的身体活动,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相对成本较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说,作为一种非医疗的健康干预,体育运动采取的是主动促进健康的方式,而医疗卫生往往是在人们罹患伤病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应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表示,主动型的全民健身尤为重要,需要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发展体育事业,加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北京医院特需医疗部医生刘安楠称,人人都需要“运动处方”。老龄化的中国正面临主要挑战——慢性疾病。有证据证实,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必不可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周健介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高盐高糖饮食、久坐不动、吸烟、酗酒、心理压力大等。慢性病可以说是“生活方式病”,在此类疾病的预防和管理中,需要我们加强“体医结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

  “个人心电图像有3个‘波纹’,心理压力比较大……”、“体质状况不均衡,尤其是台阶指数、肺活量、握力评分较低。需适度锻炼,建议采用提高柔韧性、有氧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案。”这是一位居民在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质检测后得到的“运动处方”。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第一家开展“体医结合”的示范性体质测试中心,主要为市民提供免费体质检测、健身指导和运动干预,提倡通过适度运动和锻炼提高居民体质。

  “将体质检测与运动干预结合,并形成合力,是体育与卫生部门在健康促进工程中的创新成效。”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主任梁长秀说,我们的经验是变以往“单赢”为“双赢”思路,让市民了解自身机能,产生锻炼动力,最终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推动“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让人手一张“运动处方”,对推动全民健康十分必要。

  每天运动1小时,树立青少年健康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特别强调“健康第一”。但实际上,多年来,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趋势未能得到根本改善。卢元镇认为,必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把学生的“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建立起来。

  “体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很多体育从业者的心声。正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所说,健康中国既是一种新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新发展模式。从健康生活方式的角度看,健康中国要满足和服务十几亿中国人健康生活的需要,其中,青少年体育运动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为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纲要》提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近年来,湖南省积极筹措校园足球发展专项经费,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校园足球试点县建设,有力推动全省校园足球普及,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株洲市教育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科负责人黄作军介绍,株洲市从2009年开始实施“阳光体育”,明确规定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必须纳入到中小学校统一执行。这项工作使青少年不但享受到了体育的快乐,更获得了健康的体魄。

  “学校是青少年运动的主阵地,一定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切实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质量,使青少年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一初级中学校长封占奇十分关注青少年健康问题,他说,虽然各地学校都在不断推进青少年体育锻炼,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从社会到家长,观念上还是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但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在地区间、城乡间依然不平衡,尤其是学校体育设施的需求与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纲要》提出:“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要保障青少年体育课时并不是难点,如何保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才是现阶段真正要攻克的难题。”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体育教研员王晓东认为,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已经成为限制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而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并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 (来源:中国人口报,11月3日一版 http://www.nhfpc.gov.cn/zhuzhan/mtbd/201611/cf42a9527edd42f085cadeb37ffb421c.shtml)